Study Abroad Column

留學專欄

❮英國留學生活❯ 如何善用LinkedIn 建立專業職涯人脈

2025.04.02

❮英國留學生活❯ 如何善用LinkedIn 建立專業職涯人脈

在英國,LinkedIn 是建立職涯社交網絡的必要工具之一。雖然許多人認為LinkedIn比較適合職場人士使用,但對於學生來說,其實經營LinkedIn也能為學術與職涯發展帶來極大的幫助。

More Details

詳細資訊

目錄

在臺灣,許多同學對 LinkedIn 的使用仍不太熟悉,但在英國,LinkedIn 是建立職涯社交網絡的必要工具之一。雖然傳統的遞名片方式也還隨處可見,但是加 LinkedIn 好友比遞名片能更快速地了解新朋友的背景與專業資訊,甚至可以直接私訊聯繫。

然而,許多同學認為 LinkedIn 是職場人士才會使用的工具。那麼,對於仍在就學中的學生,甚至未來打算從事學術工作的同學來說,有必要經營 LinkedIn 嗎?答案是肯定的。就如同撰寫履歷(CV)一樣,學生使用 LinkedIn 的目的就是累積與呈現相關經驗。如果等到畢業才開始使用,頁面上往往會空白一片,因此大學與研究所在學期間就應該開始經營。

至於學術工作是否需要使用 LinkedIn?事實上,許多教授本身也使用 LinkedIn,尤其是在學術界、產業界與政府之間流動的學者更是如此。所以,有了 LinkedIn 之後,現代學習方式也更加多元。過去我們的學習多是單向閱讀,但現在許多學者會在 LinkedIn 上分享對時事的見解,同學們可以關注或邀請連結。壹小編習慣在閱讀書籍或學術文章後順手加上作者的 LinkedIn,這樣一來,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問題時,便能直接私訊向原著請教,讓學習變得更具互動性,對於解決關鍵問題非常有效。了解原著思想的形成脈絡和故事,更能增加學習成效。

此外,對於撰寫文科碩士論文的同學來說,英國學界十分重視質化研究(qualitative research)。對學生而言,接觸理想的受訪者並不容易,但有了 LinkedIn,我們不僅能主動接洽訪談對象,對方也能透過我們的 LinkedIn 頁面了解我們的背景,提升信任感與cold call的回應意願。



LinkedIn 個人檔案優化
職涯輔導是英國大學的重要資源之一,因此學校普遍建議學生在學期間便應累積相關經驗,並以合適的方式向企業 HR 呈現自己。最有效的方法,就是將參與過的活動與專業歷程紀錄在 LinkedIn 上。

那麼,我們該如何最佳化呈現呢?在英國大學的 LinkedIn Presence Workshop 中,我們學到了「Window Shopping」的概念至關重要。我們應該擁有一張專業的大頭照、與自己領域相關的背景圖片,並用幾句簡潔有力的話介紹自己專長。

照片右方,同學們可以選擇兩個自己的相關機構,可以是現職公司或是畢業的學校。

照片下方還會顯示「connections」數量,LinkedIn 的顯示方式是在 500 人以內會顯示實際數字,超過 500 人則顯示為「500+」。因此,大家不妨先盡快多加一些同學與朋友,讓數字突破 500,提高曝光與專業感。

為了快速達到「500+」目的,許多英國同學在進入新的環境就會主動發起LinkedIn group,不論是新學校、新的課程、小組活動或社團活動,同學們應該把我機會。
最後,建議大家定期發文。發文不但能讓演算法連結你與同領域的專家與同儕,長期下來,你也會被視為該領域的活躍參與者。無論是參與研究、課程、發表文章,甚至轉發相關社團或公司活動,都可作為貼文內容。


LinkedIn發文小技巧
  1. 時間點:最佳發文時段為早上通勤時間或中午用餐時,能提高上班族即時觀看與互動機會。
  2. 開頭關鍵:LinkedIn 在內容過長時會將主體摺疊為「read more」,因此應將最重要的資訊放在前兩句。
  3. 標註技巧:過多的 @人名 或 #主題 可能讓版面顯得凌亂。一個好方法是將這些標註隱藏在「照片標記」中,例如上傳活動合照時標記參與者。唯一需注意的是,照片編輯只有一次機會,發佈後無法修改。
最後當經營 LinkedIn 一段時間後,同學們可以開啟 LinkedIn Sales NavigatorSocial Selling Index (SSI) 功能,查看自己的社交成效,進一步調整經營策略。



壹小編的兩個 LinkedIn 實際經驗分享
第一個經驗:在我完成個人學生檔案不久後,就有一位同領域的研究生主動加我好友。許多同學可能對陌生人加好友感到猶豫,但其實 LinkedIn 的本質就是建立職涯網絡,並不像私密個人社群般需要過度保護。同時,也有不少新朋友會主動提出 30 分鐘的 Zoom 聊天邀請,主題可能是工作經驗、新書出版或單純交流。

壹小編曾被一位來自他校的博士生邀約假日視訊,討論研究內容,結束後她表示我是她訪談的第 4000 人,原來她的週末完全排滿與各領域專家的 Zoom 對談,這種行動力與熱忱給人很大的啟發。

第二個經驗:很多職涯講座都鼓勵學生主動聯繫學長姐爭取面試機會,但這類「有求於人」的訊息成功率通常不高。

與其如此,不如調整策略,當我們是「提供機會的人」,關係會更容易建立。學生時期我們有豐富的學術資源,可以藉此邀請專業人士或想要認識教授來大學演講,即使我們不是學生會幹部或是社團幹部也可以主動發起,邀請到了之後再與系所合作執行就可以。甚至,現在zoom webinar很方便,人人都可以是專業講座的發起人。

多數成功人士都樂於分享,當我們是這場活動的發起人,我們就成了他們值得認識的對象,自然而然建立起對等而持久的社交網絡,達到相同的目的。

在英國求職,LinkedIn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好工具,好好善用會為職涯發展,甚至學術研究帶來更多機會!如果想了解更多海外留學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